浙江省唯一招商引资服务网站 长三角地区招商投资项目交流中心
温州一季度经济数据“强势上扬” 谁才是真赢家?
浙江招商引资网     发布时间:2021-04-30 16:39:00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浏览:3259
    编者按:近日,浙江省11市陆续发布“一季报”。记者梳理数据后发现,一季度,温州GDP同比增长21.9%,增速居全省第一。

  尽管今年的第一,与温州去年同期低基数有着莫大关系。但这个“第一”,依然给了温州鼓舞和信心。一位长期在温州工作的人士表示,这种感觉“久违了”。

  从改革开放优等生、常年霸榜浙江第一,到跌至谷底,到触底回升、重回“第一”。这些年,温州经历了什么?

  重返第一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增速高于全省平均7.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7.5%;规下工业增速居全省第1。”

  “规上工业企业净增680家、总量居全省第2。”

  “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9.5%,位列全省第1。”

  “企业景气指数、信心指数均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

  温州无灯工厂:一根线造一个鞋面

  近日,温州市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中, 41项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三的有22项,占比53.7%,是历年最多的一个季度。

  当然,温州的“第一”,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去年的低基数。2020年,由于温州早期疫情形势在浙江最为严峻,直接导致其复工时间全省最晚,受到的经济冲击和影响全省最明显。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温州市GDP1352.7亿元,同比下降8.2%,远低于全省同期的-5.6%,列全省倒数第三。

  这是1992年建立季度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以来温州首次出现负增长,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蒋超 摄影

  因此,和全国所有城市一样,去年的历史超低基数,注定了温州今年同期的“开门红”。可温州“开门红”背后,也有自己的“闪光点”。

  在温州市委常委会上,温州市委主要负责人把一季度的成绩总结为“三个高”:高标开局、高效推进、高点起步。

  高标开局,一季度,当地33个规上工业行业大类中,21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40%,两年平均增速10%以上的行业达14个。

  高效推进,一季度,温州新登记市场主体4.66万户,其中新设企业1.51万户,分别增长64.5%、47.7%;温州新增智能化技改项目578个。

  高点起步,截至4月20日,温州全市百亿产业项目谋划14个、签约10个。

  浙江温州市域铁路S2线翁垟北站现场作业

  当然,特殊年份下的“第一”,参考价值有限。且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温州仅为5.8%,仍低于全省同期平均增速6.2%。

  温州进击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一度失落

  对温州而言,“第一”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温州曾长期霸榜“全省第一”。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多载,温州曾一度辉煌。

  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温州GDP年均增速14.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首位。

  彼时,“温州模式”带来的增长奇迹享誉全国。得益于这段光辉历程,温州坐上浙江“铁三角”的位置。

  陌生,则因为温州不做“第一”很多年了。

  温州经济的分化点出现在2004年,谷底则在2012年。

  这一年开始,温州GDP增速从领跑全省到一路下行。2004年到2012年,温州GDP年均增速10.5%,落后全省同期水平足足一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

  2013年,新华每日电讯报曾刊发长文《“温州落后”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警示?》,文中写道——

  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在16个经济主要指标中,温州市大多数指标处于全省“倒数”行列,其中人均GDP、GDP增幅、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9项指标均倒数第一。另有4项倒数第二,共13项在全省“垫底”。

  报道还提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到温州调研时严肃指出,“新形势下温州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之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30多年来一直没有摆脱‘低小散’的产业结构和县域经济的路径依赖,而且产业‘空心化’严重阻碍了温州发展”。

  这些文字可谓一针见血,戳中温州经济发展落后的要害。

  曾有省内学者对温州的产业结构传统和产业“空心化”做了量化分析:

  2012年温州塑料制品、皮革皮毛、纺织服装等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工业比重仍高达28.8%,10年间仅下降了0.5个百分点左右。

  温州企业难以在本地实施具有较高水平的集约经营。近10年来,本地工业企业和外迁企业对外累计投资额已超过1000亿元。

  温州老城区

  恰如《“温州落后”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警示?》一文指出,“温州到了一个不进则退的重大关口”。

  不进则退,向死而生,抛下“偶像包袱”,温州从现实问题出发,开启自救自强之路。

  一方面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实体制造领域,重新夯实制造底色。同时,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重塑优势。

  2013年,温州经济开始触底回升。2016年温州市GDP总量达到5045.4亿元,首次突破五千亿大关,继续名列全省第三,位居国内城市第35位(港澳台地区除外)。

  尤其与“追兵”绍兴的差距,从2012年的30亿元扩大至2016年的335.2亿元,再次巩固了温州在浙江的“铁三角”地位。

  到2020年,温州GDP达到6871亿元,仍然名列全省第三,但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提升至30强。它与追兵绍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至870亿元。

  当然,与标兵杭州、宁波相比,温州没资格懈怠。两地已先后跻身中国万亿GDP俱乐部。

  如今,温州迈入万亿GDP俱乐部这事,已排上了日程。温州“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力争迈上万亿地区生产总值”。

  根据增长规律,保持正常经济增速情况下,从7000亿元到突破万亿元,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刚好一个五年规划。

  这也意味着,未来五年,温州会有不少看点。

  找回感觉

  有人说,温州逐渐找回了奔跑的“感觉”。

  就在近日,温州又迎来一桩大喜事——温州理工学院正式揭牌。它的成立,意味着温州新增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也是温州的第一所理工类本科院校。

  而就在上个月,瓯江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浙江省实验室”,成为温州打造科创高地取得标志性成果。

  人才缺乏,创新动能缺乏,一度削弱了温州的发展后劲。

  引不到人才,企业外迁产业转移,留下本地产业“空心化”;

  引不到人才,本土草根创业的企业家队伍难以改变,使得传统的产业结构“三十年如一日”难以改变;

  引不到人才,形成不了浓郁的人才生态圈,还让好不容易引进的人才再度流失,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反之亦然,抓住人才这个发展的根本保障,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温州的发展就有希望。

  于是,温州开始引育人才摇篮——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平台。近年来,温州大手笔引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浙江大学等37个创新载体。

  筑巢引凤,温州尝到了甜头。目前,温州本土院士培养、海外院士和国内院士全职引进、省“鲲鹏行动”计划等取得历史性突破,仅2020年新引进高校毕业生超过10万人。

  每年10月,一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连续两年吸引了全球科学家精英来温州切磋“技艺”。开阔了温州本土企业的视野,也让它们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中,碰撞出更多产业升级的火花。

  于是,越来越多人发现,温州变了。

  曾经遍地开花的小商品生产,正加速转向高新产品、智能装备制造。

  从未到过温州的诸多院士、专家成了温州的常客。

  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百亿级大项目接连落地开花……

  这不,就在几天前,国内动力电池“新贵”瑞浦能源再度牵手温州。

  总投资超300亿元、年产能100GWh,这个年产值逾千亿元的新项目,成为温州迄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项目。

  当然,前行道路上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重重困难,但走对了路,坚持走下去,终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扫一扫
关注浙江招商网

招商引资

投资浙江

企业融资

新三板上市

公司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