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唯一招商引资服务网站 长三角地区招商投资项目交流中心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的 指导意见
浙江招商引资网     发布时间:2015-03-12 14:10:00      来源: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     作者:     浏览:6027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六次全会和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大会精神,加快推进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切实提升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根据《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温委发〔2013〕66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价值链为目标,以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园区)和小微企业创业园为依托,以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大招商为抓手,坚持“企业为基、三力合一,生态效益、集聚集群,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原则,强化规划引导、空间拓展、企业集聚、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和政策扶持,着力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着力将其打造成为率先发展的领跑产业、引领转型的示范产业、拉动增长的龙头产业、创新驱动的动力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引导鼓励全产业链式发展,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竞争力的亮点产业,为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主要目标

  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即做强做大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网络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激光与光电、临港石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文化创意、生命健康十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6年底,电气产业销售产值超1500亿元,鞋业产业销售产值超1000亿元,服装、汽摩配、泵阀产业销售产值均超500亿元,五大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十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到2020年底,五大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十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3年翻一番,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温州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三、发展重点和总体布局

  (一)五大支柱产业

  1.电气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型、节能型、网络型为特征的第四代低压电器、高压及特高压电器、智能电网设备,着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现代工业电气产业集群。主要布局以打造柳白电气新城为中心,加快北拓东延南联,建设乐清湾港区创业创新基地、乐清经济开发区传统优势企业提升基地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高端制造基地,形成“一城三基地”的空间发展布局。

  2.鞋业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时尚休闲、健康舒适、功能专用等鞋类产品,加大产品和营销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国际性区域品牌的示范区。主要布局以鹿城“中国鞋都”都市工业区为中心,推进永嘉品牌鞋业产业园、瑞安休闲鞋业产业园和龙湾女鞋特色产业园的提升发展,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

  3.服装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西服、商务休闲服、时尚女装、潮流童装等主导产品,着力提升温州服装的设计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中国服装品牌中心城市”。主要按照“一核引领南北拓展”的产业规划布局,在鹿城滨江时尚引领区、瓯海商务中心区、龙湾高新科技园、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布局发展总部型服装企业,着力打造“都市时尚服装中心”;在南片,重点建设平阳服饰园区,着力打造“现代服装生产基地”;在北片,重点建设永嘉服装辅料园,着力打造“现代服装辅料生产基地”。

  4.汽摩配产业。重点发展特种车辆、总成化模块、智能汽车电子、电子控制系统、线控系统产品等领域,着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汽摩配生产基地。主要布局以瑞安市国际汽摩配产业园为中心,加快向南北两翼延伸,推进平阳县新兴产业园区汽摩配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汽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中心两基地”的空间发展布局。

  5.泵阀产业。重点发展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智能控制等高端阀门项目,注重铸(锻)、电机、智能执行器等配套件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化系统流程装备创新设计和制造基地,以及掌握核心生产技术、产业链完善、营销网络健全、区域品牌突出、竞争力领先的全球重要泵阀产业集群之一。主要布局以做强做大“中国泵阀之乡”为目标,加快推进永嘉工业园区泵阀产业转型升级和系统流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促进龙湾阀门生产基地的扩容提升,形成“一区一基地”的空间布局。

  (二)十大新兴产业

  1.网络经济产业。全面推进“电商换市”,通过重点打造一批网络经济集聚区,培育发展B2B、B2C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以及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的领军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网站,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全国轻工类网批电子商务城、海西经济区电子商务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电子商务重要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2.旅游休闲产业。重点发展旅游度假、文化休闲、乡村旅游等行业,推进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布局在雁荡山风景旅游区、永嘉楠溪江风景旅游区、平阳北港生态休闲旅游区、文成百丈漈-飞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泰顺廊桥-氡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洞头-南麂岛海洋旅游休闲发展带。

  3.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发展海铁公空多式联运,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城市配送等,着力打造联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主要布局在状元岙物流园区、大小门岛物流园区、乐清湾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潘桥物流园区、江南物流园区、半岛物流园区(保税)、浙南(鳌江)物流园区等综合性物流园区。

  4.激光与光电产业。重点发展激光器件与应用设备、光电能源、半导体照明、光通信四大领域,基本形成高端要素集聚、创新体系健全,产业配套完善,区域品牌初现的发展态势,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激光产业集群。主要布局以温州高新区为核心,加快向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延伸,形成“一核、多翼”的空间布局。

  5.临港石化产业。积极引进国家级大型石化项目,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等临港工业,并加快大门大桥等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浙江省临港石化产业园区。主要布局在大小门岛临港石化产业园区、平阳等沿海产业带。

  6.轨道交通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机车与配件及配套服务业,着力打造成为国家级轨道交通装备重要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瓯江口新区和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两大核心区域。

  7.通用航空产业。重点发展通航运营、公务飞行、服务保障等三大领域,引进培育发展通用航空装备研发制造,着力打造成为国家级通用航空航天装备重要生产及配套服务基地。主要布局在温州空港新区。

  8.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加快培育领军企业,拓展特种新材料发展空间。主要布局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瓯江口新区、瑞安经济开发区等。

  9.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行业,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着力打造区域文化创意中心。以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各地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积极拓展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园。

  10.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健康养老、医疗保健等产业,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健康休养中心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四、工作重点

  (一)强化大平台建设

  1.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加大对“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重点布局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增强产业承载能力。积极推进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整合提升,增强辐射带动、龙头引领作用,形成城乡联动的区域化、融合化、高端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主城区小工业园区“腾笼换鸟”和区块改造工作,加快推进“三改一拆”,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深入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工作试点,大力推进“空间换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更新。同时,通过置换、货币补偿等方式鼓励中心区、居民生活区零星企业按产业分类就近进区入园,推动企业向集聚平台集中。

  2.建立专业化配套协作体系。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并购、控股、品牌经营和虚拟经营等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配套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加快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在生产、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融入其供应链,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同步支持引进研发、物流、市场、教育培训等相关配套及服务企业,完善和拉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内部分工细化和支撑体系,打造“引不走的产业集群”。

  3.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财政补助力度,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建设。

  (二)强化大项目带动

  1.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和温商“两大回归”,按照“补链”“强链”的要求和转型发展的需要,建立各大产业领域内世界500强、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等优势企业目录库,培育和引进产业龙头企业,以及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到2016年底,全市力争引进一批20亿元以上投资额的大项目,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和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要力争每年引进1-2个50亿元以上产业大项目,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2.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按照“招商项目抓对接,对接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思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对传统产业高端化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国家、省重点项目申报力度,争取更多专项资金和用地指标支持。

  3.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推行全程无偿代办、模拟审批、开通“绿色通道”等措施,在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大、好、高”项目无障碍落地。

  (三)强化大企业培育

  1.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要素优先保障、政策量身定制、服务绿色通道、评先重点推荐等措施,按照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扶持和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响亮、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以上市公司为核心,加大行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力度,创新经营方式,鼓励企业向营销、品牌及研发设计等产业链高端拓展,优化产业结构。

  2.推进集群品牌建设。鼓励有关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名牌和集体商标,努力打造区域经济“金名片”。集中要素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开展企业综合评价与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企”。通过开展质量强市、区域品牌创建、温州名牌(著名商标)产品评选等工作,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名品”。

  3.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机器换人”步伐,扎实推进企业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工业品质,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率双提升。加大对龙头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和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加大科技经费支持力度,引导业内企业投资合作,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支持企业推进营销模式创新,积极开展网上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和网上交易,鼓励引进发展第三方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加快“电商换市”步伐。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16年底,“五一○”产业R&D经费占GDP比重达3%左右。

  (四)强化大市场拓展。加快“规划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整合撤并一批”专业市场,发挥其传统优势和集聚规模效应,提高对外辐射力和对本地产业的带动力。鼓励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广网上采购、网上交易、网上结算和网上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品销售,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融合。鼓励企业参与哈洽会、西洽会、海交会、中博会等国内各大经贸活动及各类专业展会。积极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的专业性展会,对参展企业和办展企业予以资金补助。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开发资源和吸纳高端要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挂钩联系领导、一个专项工作组、一个实施规划或方案、一套工作机制“五个一”的要求,建立温州市产业培育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发展综合协调、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及配套措施的督促落实,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政府相关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考绩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地税)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市经合办、市国税局、市质监局、温州机场集团、市铁投集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支柱产业发展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与市实体办合署办公)、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与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要分别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同时,建立各专项行动工作组,实行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制和地区部门双负责制,共同推进产业培育发展。专项行动工作组主要负责制定布局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配套政策、对外招商及项目落地、综合协调等工作。

  (二)加强规划协调。牵头责任单位按照部门为主、地区配合的原则,制定各自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并与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各县(市、区)等产业平台规划相衔接。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经挂钩联系市领导审查同意后,报市相关产业(培育)发展工作办公室备案并公布实施。市里做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工作,各部门协力推进;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明确各自发展的重点产业门类,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要素保障。强化人才保障。通过实施“551人才工程”和“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等,积极引进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继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培养壮大产业人才队伍。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与行业协(学)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搭建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支撑体系。强化资金保障。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产业发展资金的清理整合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产业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支持建立“产银”战略合作关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先保障重点企业的信贷需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先辅导骨干企业上市。积极创设产业发展基金,并统筹政府建设平台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产业发展、平台搭建、科技研发等领域。强化用地保障。进一步落实产业用地优先保障机制,新增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优先满足对提升产业集群有重大影响投资项目的用地需求。鼓励“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项目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争取用地指标支持。加大海涂围垦力度,拓展产业发展用地空间。支持企业“零土地技改”和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集中建设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其适当提高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

  (四)加强考核评估。将“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纳入市直部门、县(市、区)和市级功能区的年度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产业统计核算和相关考核制度,具体由各牵头单位负责提供产业核算相关基础数据,统计部门做好产业增加值测算工作。要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人才状况、科技创新、开放水平、集约程度、环境保护、社会贡献和管理效能等方面综合评价产业发展工作。具体分别由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牵头,市统计局、市考绩办等单位配合。考核结果与相应组建的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挂钩,与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使用挂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授权或委托下,做好行业信息数据收集、行业指导、行业预警、区域品牌培育维护等工作,促进产业有序发展。研究建立“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动态监测评估体系,逐季对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度,逐年对产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进行评估,形成年度评估报告供决策参考。

  附件:温州市“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挂钩联系表

  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3月17日



扫一扫
关注浙江招商网

招商引资

投资浙江

企业融资

新三板上市

公司注册